“宅”家战疫|“疫情”变“育情”,从儿童立场出发

发布时间:2020-03-10







一场突如其来的“疫情”打破了2020年新年的祥和,一种从未出现过的NCP病毒(新冠肺炎病毒)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,为了抗击病毒,城市摁上了“暂停键”,孩子们都得宅在家里。可是,孩子们的生命活动一天也不会消停。如何来解答孩子们“莫名其妙”的问题?如何来应对孩子们在家里的“大闹天宫”?如何来科普抗击病毒知识和理解生命的消亡?如何来打发沉闷无聊的宅家时光?







面对疫情带给家长们的焦虑与烦恼,今天,四川省何云竹名园长工作室成员、宜宾市市级机关幼儿园邹晓敏园长给到家长朋友的宅家战疫攻略是:站在儿童立场,与孩子一起宅,把“疫情”变“育情”。





攻略一:

共情——尊重和理解孩子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




看看下面的对话场景,大家可能有些似曾相识。

儿童:“妈妈,这个冠状病毒长得好漂亮,我可以做它的好朋友吗?”“爸爸,每天死这么多人,人为什么要死?”“妈妈,这个病毒的妈妈是谁?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?”“爷爷,为什么我们不能出门,但是,送外卖的可以?”

成人:“去去去,一天到晚哪来这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!”“病毒是坏人,怎么和我们做朋友呢?”“你这么小怎么会死呢?


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,他们对世界充满原始的好奇,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敏感,于是会不断地提出问题,并且喜欢刨根问底。然而,我们的成人往往会觉得孩子的问题非常幼稚,大多数时候缺乏现实逻辑而不愿意回应,特别是对于孩子的不断追问,家长会感觉无力接招而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提问。这样,我们不仅扼杀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究,同时,严重的影响了亲子之间的亲密情感。世界是被对未知世界的不断追问、质疑、发现、创造而推动的,儿童就是未来世界的主人,拥有这样的天性,我们应该如何来呵护和支持他们呢?我们应该看懂和理解孩子,与孩子共情。


行动建议


1.尊重孩子的提问,关注他们的话题,不要轻易地否定他们的问题,呵护儿童的哲学思考;

2.观察了解孩子的问题源起,与孩子一起讨论,捕捉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,与他们产生情感链接;

3.与孩子一起寻求资源与路径,查找问题的答案,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;

4. 勇于表达自己对孩子问题的不清楚,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,也可以明确表达对问题的搁置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,感知亲子之间的尊重与平等。


攻略二

真情——还给孩子真实的世界




善意的谎言:

“宝宝,不用紧张,有爸爸妈妈在,病毒不敢来我们家的!”

“在家别调皮,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,否则,病毒怪兽会来把你抓走的。”

“孩子你还小,你不会死的,爸爸妈妈也不会死的。”


我们常常觉得孩子年龄小,没有必要知道太多,特别是成人觉得深奥或者是不好的,要么屏蔽,要么掩盖,甚至歪曲事实。我们把孩子当做是弱小的、无知的、需要我们庇护的。但是,我们可能是误解了孩子。生活即教育,教育即世界。孩子本该生活在真实环境中,他们对世界的一切充满朴素的接纳与适应,而非是成人为他们人造的“伊甸园”,他们的内心是有力量的,只要我们真心相信他们。其实,真正的危险是看不见危险,真正的恐惧源自我们对世界的无知。疫情对于当下是灾难,对于未来可能就是经验与财富。如果我们选择真实地、平和地、淡定从容地与孩子一起经历这场疫情,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情与爱,是培养孩子的正向气质。


行动建议


1.保持平和心态与孩子一起经历这场疫情,选择适宜自己孩子的方式,认识和了解疫情。如:亲子谈话看新闻、听广播、读绘本等。

2.细心观察孩子对疫情发展的情绪反应、行为方式,关注孩子心理状况,根据孩子的个性化特点与需要给予相应的回应;

3.和孩子一起来对疫情产生的原因进行溯源,引发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,萌发对生命的敬畏。

4.通过对科学家、医务工作者、警察等特殊行业人员在疫情中所做出的努力贡献的了解,让孩子感受到责任担当、人间真情与人格高尚。

5.宅家期间,家长要保持乐观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,主动关心照顾家人,关注需要帮助的困难与弱势群体,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情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积极乐观与勇敢善良,为孩子树立榜样。


攻略三

柔情——理解孩子的“闹腾”是对世界的一种探索




“哎呀!你怎么爬到沙发背上了?快下来、快下来!”

“别来捣乱,这些碗盘好多油,弄得到处都是!赶紧出去吧!”

“你把干核桃放花盆里干嘛?干的果实怎么会长出树苗来?”

“妈妈正在看病毒疫情的新闻报道,别影响我,自己一边玩去3吧!”

“天啦!怎么把手电筒放水里了?”


类似这样的场景过去会在周末和假期出现,宅在家里简直是更加“闹腾”。于是,我们会情绪急躁,不断批评、指责,甚至动用武力。然而,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,观察孩子究竟想要干什么,或者和他们聊聊,了解他们的想法。你会发现,看似捣蛋的背后可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探究,是在确认自己与环境的关系,是在好奇未知的事物,是在把控自己的想法与调整自己,甚至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、挑战自我、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的形成……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究,他们与生俱来的拥有旺盛的生命能量,会不断的质疑、假设、尝试、验证等,这是儿童哲学思辨的早期启蒙。我们要充满柔情地悦纳和欣赏他们,尽可能地呵护与支持他们。


行动建议


1.确认孩子活动的环境和活动方式是否安全;

2.家长要与孩子共同商议一些居家公约,明确家庭成员的活动时间、方式,家长与孩子共同遵守,并做好表率;

3.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,欣赏孩子的活动,经常肯定和赞赏孩子的探究行为,一起交流讨论;

4.对于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的“出格”行为,要进行科学预判,在不影响安全、妨碍他人、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底线上,给予孩子的较大空间和轻松环境;

5.在家里,家长要有自我反思的习惯,也可以与孩子进行一些反思性谈话。

攻略四

倾情——与孩子“宅"出阳光灿烂的生活




宅家的日子,空间变小、距离变短,疫情的发展让假期变得冗长,每天家长与孩子完全处于胶着状态,很难分隔开。疫情期间,有的家庭过度关注疫情,导致情绪焦虑,家庭气氛紧张,孩子产生恐惧;有的家长忙于家务,忽略与孩子的亲子互动;有的家庭生活作息规律打乱,孩子的健康受到影响;有的家庭亲子陪伴质量低,家长缺乏全情投入;本来是忙碌工作的家长们一直期盼的奢侈时光,然而,天天这样和孩子腻在一起,怎样和他们融洽愉悦地生活,怎样把宅家的日子宅出阳光灿烂的样子,可真不容易,这对家长和孩子都是极大挑战。

关系决定一切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家庭是孩子与世界链接的初始样版,孩子通过与父母的和谐相处建立亲密关系,进而丰盈内心,为未来幸福生活积蓄能量。宅在家里这段特殊时期,增加了亲子相处时间,增大了互动频率,是亲子关系升温提质的良好契机,我们该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,构建好新型家庭生活模式,帮助孩子健壮体魄、健康心理,积极抗击疫情,推动成长呢?家长的全程参与,倾情投入是孩子感受到安全与温暖的最好保障。


行动建议


1.与孩子一起讨论规划生活、游戏、运动等活动时间、内容,商定宅家作息时间表,注意和孩子年龄特点相匹配。

2.保证孩子拥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,用平等心来看待孩子的个性化需要与活动方式,尽可能让孩子生活自理、游戏自主。

3.在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时,家长要全情投入,并且葆有童心。

4.家长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保持良好情绪与心态,要向孩子传递积极乐观的信息,避免过多负面情绪。

5.有创意的丰富生活、游戏方式,让密闭单调的宅家日子充满新意和情趣。如:房间变变变、创意美食、角色扮演、家庭音乐会、绘本剧表演、趣味运动等等

6.和孩子聊聊疫情中的人和事,聊聊信仰与生命的意义,给孩子传递正向的价值观。

疫情无情人有情,一场大难带走了无数无辜的生命,带给许多家庭难以愈合的伤痛,但我们在惧怕与痛心的同时,一定要从儿童立场出发,思考自己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?收获了什么?未来该做些什么?

撰稿人:邹晓敏

长按二维码,关注四川省何云竹名园长工作室官方公众号!

四川省何云竹名园长工作室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